|
在祖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熏陶下,绝大部分家庭都把“吃饱”当成宝宝的人生第一大事,恨不得每个宝宝都是大胃王,那么宝宝到底有没有吃饱呢?如何判断呢?
以下这些误区,您是不是也深受困扰:
我的乳房软软的不涨;
我的乳房太小,用吸奶器吸不出多少,吸两回不够吃一顿的;
我的宝宝总是要吃,吃几分钟母乳就开始烦躁,不吃就闹;
吃母乳不睡觉,放下就醒,吃完奶粉才能安静睡觉;
别人家宝宝一个月长3斤,我家的才长2斤;
家人和朋友都说我奶少……
所有的这些理由都是妈妈或者别人的主观判断,当你有了以上任何一种状况,你都有必要继续阅读下去。
首先,您要知道一个自然的法则——宝宝有多大的胃,妈妈就产多少奶!
妈妈的产奶量和宝宝的需求量是相匹配的。新生儿的胃容量在头两天非常小,第一天的胃容量大约6ml,第二天大约12ml,第三天大约22ml-27ml。妈妈的初乳分泌总量第一天为25ml-56ml,第二天总量85ml-113ml。
产后头几天,宝宝吸的越频繁,妈妈产奶越多越快,到第三天就可以迅速增加到395ml-868ml。这可以使宝宝的体重迅速增长,妈妈也会感觉到乳房胀满。到满月时,宝宝的饭量个体差异仍然很大,妈妈不要拿平均数字来衡量自己的奶量。
其次,“按需”哺乳,满足宝宝需求就好。
从1个月到6个月,纯母乳亲喂的情况下,宝宝每天的奶量是相对稳定的,并没有大幅度增加。很多妈妈在宝宝满月时,觉得自己的乳汁刚好够宝宝吃,担心随着宝宝逐渐长大,食量越来越大,自己的奶量不够,这是没有必要的。
宝宝的奶量从满月到6个月并没有急剧增加,但消化吸收率却提高了。宝宝的饭量各有不同,甚至有的相差接近3倍,生长发育也正常,奶量没有可比性。所以,你的乳汁满足宝宝需求就够了,奶并不是越多越好,多出来的乳汁,其实是多出来的麻烦,过犹不及呀!
第三,了解母乳的吸收率,遵循人类宝宝的喂养方式“少食多餐”。
一般情况下,不去限制哺乳时间和频率。有一些妈妈会发现,5个月大的宝宝食量没有原来那么大了,担心宝宝会吃不饱,但实际上,宝宝的需求虽然没有增加,但乳汁的吸收率却提高了。
有一些推荐意见认为某个月龄的宝宝必须摄入多少毫升的奶,有的妈妈就担心宝宝吃不饱,把乳汁吸出来参照推荐量去喂,常常因为吸出来的乳汁“不足”而额外添加配方奶。因为这样的推荐大多数是基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,而且消化吸收的个体差异很大,宝宝是否吃够了应该根据大小便和生长发育去评判,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吃了多少奶。
说到吸收率,就不得不强调乳汁在胃当中的半排空时间,乳汁平均的胃半排空时间(48分钟)比配方奶(78分钟)大幅度减少,即宝宝消化乳汁的速度比配方奶快得多。宝宝吃完母乳之后,如果一个多小时后又需要,不能简单地认为是“没吃饱",反而是配方奶不宜消化,宝宝吃完之后可以睡很长时间,看起来“顶饿”,实则它增加宝宝肠胃负担。
第四,不要因为“觉得〞乳房“空了〞就不喂了。
每个妈妈的乳房大小不同,宝宝也并不是每次吃奶都会将乳房排空,要根据宝宝的食欲来进行喂养,不要因为“觉得〞乳房“空了〞就不喂了。
当乳房胀满的时候,脂肪含量最低,乳房被吸得很软的时候,脂肪含量很高,因此,当宝宝反复几次吃奶把乳房吃得很软的时候,宝宝仍闹个不停,仿佛“还没吃饱”,这时妈妈不要放弃乳房亲喂而改用添加配方奶,因为这时候的乳房提供的是高能量低体积的脂肪,既能让宝宝吃饱,又正好保护宝宝不被撑到。
最后,我们要学会判断宝宝是否吃饱。
可以从以下2点来判断:
看精神:每次喂养时能听见宝宝的吞咽声,哺乳后宝宝看上去很满足,能安静入睡,白天精神良好,心情愉悦。
看曲线:通常在出生第一周,婴儿的体重会比出生时减少最多达 10%,之后稳步增长,在满 2 周时可以恢复出生体重。奶量充足的宝宝,前 3 个月内每月增重大概 600~900 克,3~6 个月期间,体重增长会降低到每月 400 克左右,之后会更少。
以上指标如果都正常,不用担心宝宝会被饿着,也不要再强迫宝宝过度喝奶。过度喂养反而会增加宝宝胃肠道和肾脏负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