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俗话说,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。可也有很多宝宝等不到37周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早产儿。
来自世卫组织的数据,全世界早产儿发生率在10%左右,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。这意味着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早产儿。
图源 | 网络(侵删)
与足月儿相比,早产儿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更多风险。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1月17日设定为世界早产儿日。2016年,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将“有爱,有未来”设立为世界早产儿日中文永恒主题,旨在呼吁全社会关爱早产儿及其家庭,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,促进母婴健康。
2024年,世界早产儿日宣传口号为“有爱,有未来——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。”强调肌肤接触对所有婴儿都有好处,尤其是早产/低出生体重新生儿。
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主任陈黎丽介绍说,随着早产风险因素越来越多,预防早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,这需要更加密切的家医联动,方可有效预防早产。
早产儿需要闯过这些生死关
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新生儿,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。其中胎龄大于34周,出生体重大于2千克,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,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,属低危早产儿。胎龄小于34周,出生体重不到2千克,早期又存在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,生后早期喂养困难,体重增长缓慢等异常情况的,则称为高危早产儿。
据介绍,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健全,生活能力低下,35周以下的早产儿一般需要转入新生儿科及重症监护室救治。他们大多需经历呼吸、循环、感染、营养、黄疸,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等多重考验。
呼吸关
这是早产儿出生后最容易发生的问题。早产儿胎龄越小,体重越轻,呼吸问题就越严重,持续时间相对也较长。判断早产儿是否过了呼吸关,就看他是否需要呼吸支持治疗,是否需要氧疗。
感染关
早产儿过早脱离母体,未能获得充足的营养及母体中的免疫球蛋白,加上早产儿皮肤薄嫩,屏障功能差,容易引起感染导致早产儿发热、肺炎等甚至更严重的后果。
黄疸关
虽然新生儿一般都有黄疸,但早产儿的黄疸会比足月儿更明显,出现早,时间长,黄疸指数高,消退晚,需要反复蓝光治疗。
营养关
多数早产儿不能自主进食,喂养不耐受,甚至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,需要通过输注营养液,或者鼻饲等方法来保证其营养需求。
另外,34周以下早产儿,由于视网膜发育不成熟,还需要监测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。
这些都是早产的高危因素
据介绍,早产儿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,环境问题、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生育政策放开后高龄产妇的增加,再加上促排卵、试管婴儿等辅助技术的应用,早产的高危因素越来越多,常见的原因有以下这些方面。
母亲的因素起主要作用,包括经常熬夜、劳累过度、厌食、喝酒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,孕期缺乏合理的运动;习惯性流产及反复的人流史,会对女性的宫颈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;患有糖尿病、严重贫血、妊娠并发症,以及妇科感染疾病,如果没得到及时治疗,也会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;精神过于紧张担忧,意外的刺激造成情绪起伏过大,会诱发宫缩,并且使血管收缩加剧,易引起早产;孕妇年龄过小,以及年龄过大,40岁以上,或者体重过轻,也是早产的高危因素。
胎儿因素则包括胎位异常、胎儿畸形、多胎妊娠等,其中双胎妊娠早产的发病率高达50%。另外,子宫的畸形、宫颈机能不全、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炎、前置胎盘、胎盘早剥、脐带过短或扭转及胎膜早破、羊水过多也容易引起早产。
这些措施可有效预防早产
早产是比较危险的事情,母亲和孩子都将面临巨大的考验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,虽然目前对早产儿的救治率逐步提高,可早产儿依然面临诸多健康问题,所以女性在孕期最好能够做好预防,尽量避免早产现象的发生。
陈医生建议说,父母双方在决定生宝宝前,首先要调理好身体,戒烟戒酒,不熬夜,不过劳。孕前做好健康体检,避免滥用药物;避免反复人流,给宝宝营造一个良好的孕育环境;孕期应尽量保持心境平和,消除紧张情绪。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营养摄入是否全面,可多喝牛奶,必要时补充铁、钙等制剂,防止铁、钙等微量元素缺乏引起早产;孕期避免劳累和外来刺激,不建议长途旅行,避免路途颠簸劳累,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,以免碰到腹部,不要长时间持续站立或下蹲,避免剧烈运动;孕期坚持定期产检,以及时发现早产高危因素及其它早产迹象,从而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陈医生还特别强调,不要在年龄过小或过大时怀孕,适龄生育可大大减少早产的发生。